很多人认为这是康德的观点,并且把这句话理解为:因为我要减肥,所以我要克制自己想吃东西的欲望;因为我要在考试中得到高分,所以我要克制自己刷手机的冲动。
表面上看,这只不过是一个纯粹技巧和策略的问题。我想要达到某个目的,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我必须做某些事,这没有什么值得崇拜的东西。但实际上很多人不是这么理解的,比如有些人看到某人每天都坚持打卡健身或者节食或者去自习,就很崇拜对方,下意识地感到愧疚或者自责,并且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自律”起来。这就将之上升为一种道德规范,也就是把那些仪式化行为本身就看做是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的。
那么康德有没有表达过这种观点呢?他确实说过类似的观点,但上面的这种理解跟康德的原意不是一回事。我们首先看康德是怎么理解自律的。他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提出“自律”是与“他律”作区分的:
因此我想把这一原理叫做意志的自律(Autonomie)原则,来与任何其他的、我归之于他律(Heteronomie)的原则相对应。自律一词Autonoie中的Auto指的是自己,nomie是规范和规则的意思,所以Autonomie就表示自己给自己定下规范,自己给自己立法,自己命令自己。Hetero就是外在的,异己的。当然这种区分是纯理论层面的区分,在现实中我们很难说一个行为就必然是他律的或者自律的,但是首先应该清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表面上看,他律和自律都有一个“律”字,也就是都要遵守规范性、法则,但两者的关键差别在于这个法则是谁颁布的。康德认为,基于“他律”的原则并不能保证道德,也就是没有道德的。因为如果你所服从的法则是外来的,那么这种服从必然带有诱惑或者强制性,而基于这种被迫的道德就总是有条件的、偶然的,因而就没有普遍的必然性了。他说:
经验性的原则在任何地方都不适于为道德法则奠基。因为,如果道德法则的基础来自人类自然本性的特殊结构或者他身处其中的偶然境况的话,道德法则的这种应当借以无区别地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的普遍性,以及这些道德法则因此而承担着的无条件的实践必然性,就消失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我个人特别喜欢这段话。康德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道德是建立在偶然的特殊的状况,是来自于经验的东西,那么你的道德法则也就没有普遍的实践意义,也就不值得引起人们普遍的敬重。比如说有些人认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道德的,有人认为身体有缺陷或者智力不够好的人都理应被淘汰,有人认为没有考上某类大学的都是道德有问题的,有人认为牺牲自己以拯救苍生是道德的,这都是将道德建立在偶然的特殊的境况上,这样的道德体系不管看起来有多么高尚,有多少积极意义,最后都将走向封闭和僵死。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通常对于自律即自由的具体理解。很多人认为,如果自己不节制自己的饮食自己就会变胖,变胖伴随的的是对于他人不喜欢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如果自己不按时学习看书,自己就会变得没有价值,没有竞争力。但问题是,你有竞争力了又怎么样呢?说到底,自己追求成为的也仍然只是一个商品,充其量是高价值的商品,而不是“目的”。这些行动并不是从他自己的意志产生出来的,而是被强迫着的。在这个过程中,人认为自己完全是被自然律束缚的,甚至人压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束缚,而几乎是下意识地遵从社会大众所塑造的“美好生活”来行动的。这其实是一种“他律”。
之所以是“他律”,不在于具体做什么,而在于做事时的动机,即是否坚持以自己(以及他人)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是否坚持排除外界对自己的干扰而努力使自己置于独立做选择的位置。这里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外在的利益都只有与人格挂钩时才有根本的意义。假如我损害了他人的财产,很多人都会觉得我损害的是他人的物质利益,但其实更为根本的是侵犯了对方的人格,破坏了对方独立做主和自由发展的状态。现代法律为什么把隐私权看的如此重要,就是因为人只有在不被窥视的状态下才更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做出自由的选择。这背后隐含着这样一个意思:人做坏事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坚持自由意志,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行动的主人,真正做坏事的人往往将自己隐藏在某个身份或者群体背后,不承认自己是有自由的,认为自己是迫不得已的。因此,道德的前提是自由。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在精神上不得不依赖,或者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自主的,那么他不论怎么做都是谈不上“自律”的,自律的起点是先要努力从思想上解构掉那些“不得不做”的责任感和使命,然后才能谈得上“自己为自己立法”。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于游戏?
怎样理解「自律者自由」?
康德自由即自律的英文原文是什么?
FreiheitalsAutonomie(FreedomasAutonomy)
「自由即自律」中的「自由」特指积极意义上的自由,「自律」指的是自己给自己立法。这是对《实践理性批判》中下面这条定理的概括:
意志自律(Autonomie)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惟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Heteronomie)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因为德性的惟一原则就在于对法则的一切质料(也就是对一个欲求的客体)有独立性,同时却又通过一个准则必须能胜任的单纯普遍立法形式来规定任意。但那种独立性是消极理解的自由,而纯粹的且本身实践的理性的这种自己立法则是积极理解的自由。(《实践理性批判》第一部分第一卷第一章第八节)
康德自由即自律的英文原文是什么?
告诉你个秘密
康德是德国人哟~
怎样理解「自律者自由」?
对自由的美好想象,莫过于睡觉睡到自然醒,没有老板,不用干活,没有约束,想做啥做啥。有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了自己在辞职之后,享受了两个月的自由生活。原本的梦想是,辞职之后,有时间打理自己和家里,每天早上健身,给自己做上美味的饭菜;下午约朋友喝个下午茶,聊聊天,畅谈人生。而实际情况是,这两个月在家里日夜颠倒,蓬头垢面,精神不振,吃泡面和外卖,埋头打游戏和上网。所谓的健身、下午茶和美味的饭菜,一样都没有实现。
确实是自由了,没有约束,没有老板,不用干活,可为什么还是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斯科特?派克博士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自律是我们解决人生问题的基本工具。没有自律,我们什么都解决不了。”
一、自由与自律的关系
从字面上来看,自由和自律是一对矛盾。自由,是放任自己,为所欲为;而自律是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目标和计划来行事,时时规范和约束自己。谈到自律,康德的一生可以算是典范。按时起床,按时散步,按时写作,按时就寝,每一项活动都如此准时,以至于他的邻居以他散步的时间作为时钟的校准。高度自律的一生,带给康德的是丰硕的收获。
自由,在英文中有两个单词可以表示,freedom代表无拘无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Liberty是在一定限制下选择的自由。大多数人谈论的自由,往往是后一种在一定限度内有自己选择的自由。
有一个传说,亚瑟王被抓住了,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女人最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他求助于一个女巫,得到了回答,女人最需要的是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实不光是女人,对于任何人来说,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用随波逐流,可能都是心底中的一种渴望。
然而自由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肤浅任性。
能够自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运,有选择的权利,这是我们讨论的自由;然而真正实现这种自由,靠的却是自律。内在的惰性和外在的干扰无所不在,自由,让我们选择了自己想要的道路;自律,让我们沿着选定的方向把这条路走下去。
回到前面的例子,这位辞职者如果高度自律,每天按时起床,清洁,按时买菜,准备饭菜,坚持健身和下午茶,那梦想就可以变为了现实。选择理想的生活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实现却是要靠自律。
二、怎样实现有一定选择权的自由
1.责任与能力
自由取决于你能承担多少责任,责任则取决于你有多少能力。所以说,自由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当你有了按时高质量交付的执行力,你就有了时间自主的自由;当你有了快速学习和迁移的能力,你就有了轻松跨行业的自由;当你有了照顾好自己的能力,你就有了安心等待自己喜欢的人、全情投入恋爱的自由;当你有了语言能力和健康的身体,你就有了周游世界的自由。当你有了背起自己的责任的能力,你就获得了全世界的自由。”
自由是有能力发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然后有能力担起责任做下去。
若干年前很是向往自由。当发现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和责任相关,顿时对于自由就没有那么大的期待了。
2.欲望与选择
自由之道不在加法,而在减法。当你有了欲望,欲望就占据了你;欲望越多,自由就越不可能。在现实给予的无数种可能中,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而放弃所有的其他。不懂得放弃,很难真正的享受自由。什么是好的选择?付出自己最能付出的,换回来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好的选择。
“梦想残酷且美丽,美丽是因为你在最希望的路上行走,残酷则是因为你因此放弃了那么多的可能。”
3.价值观
价值观来自对内心感受的评价,没有对错,只有真实与否。价值观提供内驱力,而道德和规则提供约束力。
人的惰性本质——人们总是愿意在把握程度高的事情上反复花时间,而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不用力。慢慢的,他们自己停止了成长,然后找几个借口把重要的事情敷衍过去。
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对道路的选择,同时提供了驱动力和约束力,让我们有足够的自律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价值观是自由和自律的共同基石。
“死亡是人类最好的礼物,当生命有了限度,每个人的价值就会浮现。”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